對於戰地記者的電影及小說題材,在台灣的市場應該不是很廣泛的被接受和喜愛
畢竟安逸於這小島的我們,鮮少注意到其他第三世界國家的議題,
彷彿台灣的新聞就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新聞,
此外,自以為有國際觀的人,有時候不過是被強勢文化入侵腦袋的接收者
說得一口流利的英文就是有國際觀嗎?
知道非洲種族間的仇視造成無辜平民生命的喪失嗎?
知道喀布爾的婦女自殺攻擊炸彈客年齡日趨年輕嗎?
主角Rebecca就是個積極為戰亂地區弱勢發聲的記者,
他的夢想就是看到人們在報章雜誌讀到他的文章及看到她的照片時
可以去思考、去重視、去產生幫助的力量。
但是身為這勇敢女性的家人確是痛苦及掙扎的
Rebecca的丈夫就一直活在隨時失去太太的恐懼中
每天等著一通電話,一通通知他到戰區認屍的電話
他們的女兒,也經常在媽媽出任務的夜晚哭泣。
這一部份也帶出了職業婦女在工作和家庭間的抉擇,
就在主角決定放棄工作時,突然有個去肯亞難民營的機會擺在他眼前
和戰區不同的是,報社告訴他這區域是相當安全的,
也引起了正在做非洲研究的大女兒的興趣
然而,不巧的是這回又被她遇上了種族間的爭鬥 ,
她交代了負責接送的人帶女兒去安全的地方
就奮不顧身的衝上前線記錄這場種族間的屠殺,
身為記者的他可以說是鞠躬盡瘁了,
反觀身為母親的他,則是自私的犧牲家人,選擇了自己的使命
在答應家人辭職,去又踏上戰場時說的"I am sorry."
到連這次,把自己女兒牽連下來說的"I am sorry again."
應該是生活在傳統華人文化社會下的我們很不能理解的吧!
習慣於犧牲自己生活去配合家人、配偶、兒女的華人社會女性
對於堅持自己熱誠而犧牲重要的人的Rebacca想必無法認同
回到愛爾蘭後,女兒心中的陰霾始終揮之不去
加上爸爸意外發現肯亞之旅的照片時,毅然決然的把主角趕出門
不希望這個不盡責的母親將死亡帶到年幼的孩子身上
面對家庭和工作的抉擇時,Rebecca靜下心來思索了自己的未來
也和女兒聊了在非洲所見所聞,這時女兒只拿起了相機,對他猛按快門
這個部份我覺得,主角始終透過自己的眼睛
將想要讓大家知道的故事用照片訴說出來,
卻一直忽略了,家人眼中的她,是什麼樣子
就在女兒的非洲專題報告那一晚
他選擇了家庭,推掉了回到阿富汗的任務
在這次的肯亞之旅,女兒了解到媽媽工作的重要性
在愛爾蘭衣食無慮的她見識到非洲難民的生活
理解到這些難民比他自己更需要她的母親
聽到女兒體諒及放下的演說,我只覺得又大大的增加了主角的戰鬥力
比以前更加放心的往外衝,
最後一晚,她回到家,跟女兒說了聲晚安
終究,還是選擇了自己在意的事
踏上了喀布爾之旅